下肢截肢,不僅會給人的步行帶來困難,而且很大程度上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時截肢者需要及時的根據人員的指導來安裝假肢,以便盡可能恢復,使自身的日常生活能夠回歸正常。
具體根據下肢不同的截肢平面,可將它分為,足踝部假肢、小腿假肢、大腿假肢、和髖關節離斷假肢,比較起來一個,更適合于髖離斷截肢患者或大腿殘肢過短的患者??傊?,不論是哪一類,都應該以能達到支撐身體和步行的目的為基礎。
怎樣可確定殘肢情況是否良好呢?我們都知道,截肢者殘肢的情況比較嚴重,是很難安裝假肢,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的,所以確定自己的殘肢情況是否良好很有必要。那么具體怎樣確定呢?
首先,殘肢皮膚及組織對于接受腔的耐受性將是截肢者步行功能的根本基礎,截肢者需要多多咨詢人員的建議,去了解良好的殘肢,是具備哪些特點的。下面介紹分析一下。
1、殘肢的形狀適合與殘肢皮膚狀況良好,如無潰瘍、大面積植皮等。
2、膝上或膝下殘肢的形狀是倒錐形,且骨骼不要有任何的彎曲變形。
3、殘肢的末端應當有足夠的軟組織作為襯墊,以確保安裝假肢的有效長度。
4、殘肢骨骼的末端也必須經過適度的修整,膝下截肢者,腓骨比脛骨短,以避免殘肢末端皮膚受到過多的拉牽力量。
總之,截肢者在確定自身的情況如果比較好的話,應及時的安裝假肢,并且遵循人員的建議,做好逐步的、合理的康復訓練,并注意清潔衛生,方便自己能夠更早的恢復生活的自理能力。
目前,下肢假肢雖然已開發有諸如儲能、減震緩沖、氣(液)壓助伸控制、屈膝、回旋等多種功能以及仿生智能假肢和動力腿,甚至可與健全人在賽場一比高下,但還沒有開發出成熟的、可隨意控制技術。假肢選擇應尊重日常生活,在安全性和靈活性之間進行取舍。對于小腿截肢,如年齡較大、體質較差、殘肢較短或生活在山區的患者,宜選擇動踝或運動等級較低的小腿假肢。